事实证明这种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至少西域白首兵的历史故事让第二兵团和第六兵团的广大士兵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了浓烈的苍凉和悲壮之感纷纷为之流泪。
两个兵团的政工干部们随即组织了一场让士兵们提交关于西域白首兵故事的观后感的活动。
抓住这个充满家国情怀的故事提供的机会给大明士兵们补足对西域的了解增加对西域这块土地的认可程度。
他们需要认识到西域是大明的失落国土而非域外之地。
大明作为中原王朝政权的批判继承者唾弃中原王朝腐朽落后反动的统治体制但是同样继承了这份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国家战略考量。
他们决定继承前人遗愿兵发西域重回西域。
这种思想和文化上的补足是苏咏霖建设北庭行省和安西行省这两大行省的先期准备之一因为未来的生产建设兵团可能就需要这两大兵团的部分士兵们做出贡献。
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可能需要离开家乡定居在安西行省或者北庭行省在这片未曾谋面的苦寒之地生存下去繁衍生息。
届时这份家国情怀可能就是对抗思乡之情的神兵利器。
而且说真的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苏咏霖自己也会被西域白首兵们的悲壮情怀而感动深深感慨于他们的骄傲、信仰。
同时他也感慨于巅峰大唐到底是何等的壮志雄浑、波澜壮阔居然能让封建军人在断绝援助的前提下为国坚守边疆四十余年直到最后一兵也不曾放弃。
这是封建军队能够拥有的战斗意志、爱国情怀吗?
就普遍常理来说这并不正常。
唯一的解释就是从开元盛世走过来的这群军人他们享受到了开元盛世给他们带来的充分的正面影响且真的为大唐从心底里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且愿意为了这样的大唐付出一切。
他们一直相信大唐有朝一日一定会回来一定会重回西域一定会再次强盛夺回属于他们的荣耀。
可惜大唐最终没有回来并且永远也没有回来这份遗憾也就此成为了永久的遗憾。
但是这一次苏咏霖将带领大明国继承这份遗憾并且尽其所能将这份遗憾彻底抹平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事情再不会发生了。
军队方面的准备进行中的时候苏咏霖也要求对民间展开一定程度的宣传为将来平定西域之后的移民政策作先期准备。
就目前确实存在的边疆地区移民困难的局面苏咏霖认为有那么一部分是宣传不到位的原因。
宣传口没有发掘出这些地区和华夏内地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没有发掘出一系列前人开拓边疆的艰难创业史没有让民众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传承关系所以移民政策不成功。
而西域之地需要的移民数量尤其之多如果没有更加妥当的移民政策和配套的宣传措施想要将西域永久变为华夏领土难度不小。
所以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苏咏霖和复兴会宣传部开了一场大会商讨了全新的宣传方式与口径。
从汉朝使者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开始一直到唐朝最后一名白首兵战死的故事苏咏霖要求整个复兴会系统和官员系统中有文学才能的人以此为素材进行文学创作然后投稿到树人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