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农庄的成功推行和民众对集体农庄的低抵触情绪证明了苏咏霖对大环境的改良成功了也证明了明政权运转的成功。
这是大方向。
而小方向上农民们更多开始在意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是生存危机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这是农民开始具备长远眼光的预兆。
苏咏霖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说到底农业集体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工农业剪刀差通过这种剪刀差来为工业发展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以帮助国家实现工业化。
后发国家因为失去了早期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时代的红利无法通过吃别人来进行原始积累想要后发制人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只有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来进行。
集体农庄比农民个体户好就好在使得政府的税收对象从数千万的农民个体转变为了十数万的集体农庄大大增强了政府的税收效率降低了税收成本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工农业的剪刀差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这对于国家发展工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代价就是农民的生活水平只能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上。
然而在苏咏霖这里对这种原始积累的需求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一来技术还没有到那个地步想要进行全面工业化其实并不可能目前还处在一个技术摸索阶段所以并不需要那么多钱。
二来通过土地革命他已经从旧统治者、旧官僚和就地主豪强阶级手中获得了巨量财富目前来说明国并不缺钱。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这个时代世界上且没有成为西方主导的世界地理大发现也好殖民也好都没有开始。
世界尚且处在联通之前的混沌期大家都没有开启战争迷雾大家眼中的世界都只有自己立足的那一小块。
所以苏咏霖最该做的并不是通过集体农庄实现工农业的剪刀差来发展工业而是进行大航海引领时代风潮通过地理大发现的红利来为大明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他完全不需要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他想要推动集体农庄的理由真的就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国家粮食储备然后帮助农民们抵御单个农户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
他想让农民们拥有一个集体组织通过集体的力量对抗自然灾害实现高生存率。
通过这个集体农庄的存在实现大明国家土地制度的转变实现从个人私有到集体公有的转变以此消灭土地兼并消灭地主让地主再也不能出现。
同时通过集体农庄的组织教化改造农民阶级让他们真正具备集体意识具备组织意识。
他希望农民遇事知道找集体找组织遇到不平事的时候有一个组织可以依靠遇到强权暴政的时候可以通过组织抱团进行对抗。
单个农户面对强权暴力是极为脆弱的。
而苏咏霖从古代宗族抱团的行为当中了解到了古代宗族抱团在地方形成势力的最原初的目的就是对抗统治者的暴政。
古代民众通过血泪教训知道了对抗统治者的时候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是难以反抗的可要是抱团就不一样了。
后来的封建时代中皇权面对地方士绅家族抱团的时候所采取的就不是对抗策略而是怀柔拉拢策略甚至某些时代皇权还要退避三舍。
这充分证明了集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