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论文,简梦菡在所有专业课上都表现的很认真,每节课的知识点几乎都是最快掌握的,课堂作业自然也难不住她,写的快正确率还高,理所当然就成为了大家借作业抄的对象。
鲁萱已经不知道第几次抱怨这是个假大学了,她哥的学校和专业环境听起来要宽松的多,专业课老师似乎也不像她们的这么苛刻,完全就是一副任意玩耍的模样。
按照传言来说,大学一向是天堂的代表,仿佛进了大学就能够无忧无虑一样,实际上各个学校和专业之间的差别可大了去了,至少以她们的状况来说,大一上学期的课程就满的不行。
除了马原、英语、体育这一类最基础的公共课,剩下的专业课占据了非周末的大部分时间,国贸毕竟是被说什么都要学一点儿的专业,这样排下来,就只有周四的下午是完全空闲的,其他时候全天都有课,周一还有到晚上九点多才结束的晚课呢,区别只是是否满课而已。
这种情况下,简梦菡就基本没离开过学校,她的论文也都是在图书馆和宿舍完成的,舍友们自然也很快就能知道她在做什么,只是论文这东西似乎比保险箱的出现还要让她们惊讶。
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大学,大概率也都是第一次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简梦菡倒好,直接就奔着论文去了,还是那种好好上课也不一定看得懂的论文,很容易让周围的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缺失了一段记忆,以至于少了那么多知识。
但如果能仔细看一看那篇论文,有点见识的都应该知道那不只是知识储备的问题,超越现如今的大局观才是这篇花费了简梦菡快要半个月时间的论文能被《经济人》看中的原因。
《经济人》开刊于1989年,距离现在也有快十年的历史了,是国内比较出名的财经周刊,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在那上面发表最近的经济动向预判,也自然成为很多知名企业家会长期订购的财经杂志,简梦菡自己也是它们的长期客户。
因为本身算是权威,审稿也就很严格,不是所有号称是教授、自称是专家的人都能在《经济人》上发表文章的,投稿人本身的资质和学历根本不是选稿的主要标准,在五年前从月刊改版成周刊之后,这些外在条件甚至连参考标准都再算不上。
只不过本身没点荣誉称号,很多人都不太敢给这种专业杂志投稿,这才导致了“非硕士以上学历、副教授以上职称都无法在经济人发稿”这种普遍的主观印象,有点自知之明的连投稿尝试都不会做。
简梦菡扮演的就是那个胆子大到好像都要没有了自知之明的人。
作为一个才上大学没几个月的学生,特别还是看造型就能和混社会联系上、感觉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她就这么大大咧咧的往经济人的主编邮箱里投了自己足足有三千字的稿件,这个邮箱号还是她托关系才知道的呢。
对于财经圈来说,她的行为和愣头青也没什么区别,偏偏她还真就成功了,以至于被好友邮寄了新一期杂志样本的临北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胡冠宇一脸迷茫。
胡冠宇今年五十多岁了,已经是一个距离退休也没多久的时间点,作为一个四十年代出生的人,当年那些苦日子他可是一件没落的熬了过来,本身心态就比较好,为人比较宽容,只要院里的学生不是捅了大篓子,他也不喜欢开除和处分警告那一套。
《经济人》的主编是他的大学同学,虽然是同学,但却小了他好几岁,那时候刚恢复高考,一个宿舍的同学岁数差出一辈的也不是没有,照样当朋友一样相处,那应该是他认知中,最纯真的年代了。
以前有什么特别惊艳的文章,他的老同学也不是没有给他寄过自家杂志和手写信,可那都是出版发行之后的事儿了,按照行业内的规矩,除非是这一期的文章
撰稿人们,否则编辑部不该把还没发行的期刊样本提前发出去的,这容易增加内容泄露的风险,大幅度影响期刊的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