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水波潋滟,霞晕微开。
阳光带着熏人的暖意安静的散发着温暖的味道,绯歌带着垂腰长纱的维帽俏生生的站在甲板上。
像是在感受阳光落在身上的温柔,又像是在感觉久违的江风和风中的自由。
时间过得好快,一转眼她来到这里已经十多年了。
绯歌不禁想,时间真是个很神奇的存在。当时的你不会觉得它走的飞快,等再回头看时,快的可以用飞逝来形容。
自打林家小哥儿没熬过病魔,向命运妥协后,时间一晃便又过了两年多。
两年的时间里,宁荣两府发生了很多事情。
贾环,惜春陆续出生后,史家的湘云又熬死了她的嫡母。
宁国府的敬大太太也没熬过命数。她信不过凤姐儿,直接将女儿托付给贾母后,这才不舍的闭上眼睛。
宁国府在敬大太太去后,正经的经受了一番凤姐儿的清洗,成了她的一言堂。
贾珍不是个好东西,喜新厌旧是家常便饭。凤姐儿长的再好,也不过一时新鲜,转头便又开始丫头小妾青楼红姑娘轮换着玩。
贾珍轻视凤姐儿,也忽视了凤奶儿的霸道。所以贾珍去逛了个窑子时,整个宁国府除了凤姐儿院里有年轻的丫头侍候外,所有跟贾珍有染,或是可能跟他有染的女人都被凤姐儿打发到庄子上去了。
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凤姐儿竟然连贾蓉的侍妾都打发了。
对了,因贾家男人男女不忌,凤姐儿一发狠竟然连清俊小厮都没放过。
上面没有婆婆,小姑子又托养了,公公还直接将自己弄去了城外修道。紧抓宁国府财政大权的凤姐儿直接称霸了整个宁国府。
丧心病狂,一战成名。
至此后,贾珍想要出门喝个花酒,兜里都没有二两银子。但凡跟着贾珍去了那种地方的下人,回来必会得到凤姐儿最温柔的杖责。
五十杖起步的那种。
没钱,没人,贾珍还真跟凤姐儿闹过。可他是什么口舌,能抵得过凤姐儿那一口小钢牙。
小嘴劈啦啪啦后,再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前一秒笑着说王家如今如何如何显赫,下一刻便抹着眼泪说她如何如何命苦不容易。
一般夫妻在最开始相处时,打下什么基调,以后就很难改了。
凤姐儿拉大旗扯虎皮,还真震慑住了贾珍。而这一震,贾珍就再没能再在凤姐儿这里一逞雄风过。
妥妥的被母老虎的雌威征服了。
╮(╯▽╰)╭
不过猫有猫道,鼠有鼠道。从府里弄不着银子不打紧,贾珍还可以从外面捞。
比如利用贾家的人脉替候缺的人疏通一下关系,或者直接包揽诉讼......
只要有银子,漂亮妹纸,清俊小厮,风情戏子还不是应有尽有。
贾家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宁国府那边的消息也没背着人。绯歌听说后,嘴角抽的不行。
觉得这真不愧是俩口子,真真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惜春入了荣国府,和迎春探春一样仍然住在荣庆堂。她是宁国府的嫡出小姐,在身份上是贾家姑娘里最尊贵的。
可惜娘没了,爹出家了。哥哥如今又是个妻管严,嫂子还是那种性子...总之这娃的可怜激发了绯歌所有的同情心。
入府后,绯歌自然而然的接管了惜春的大事小情,誓要叫她有个相对幸福的童年。
可惜这一次下扬州,没能将那小孩也带出来。
......
望子成龙这种心态,自打贾珠没了以后,王夫人便看淡了。有个儿子养老送终比什么都强,如果这个儿子还上进,那就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她就只当没那个命了。
所以王夫人更加娇惯宝玉的同时,也因她握着荣国府的掌家大权,叫宝玉在荣国府里成了最有地位的那个崽儿。
有这么个崽儿在,绯歌的荣国府的幼儿园园长干的其实也不容易。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荣国府里不再叫她苏姑娘,也不叫她绯歌姑娘,而叫她堂姑娘了。
绯歌叫小红去打听了一回,知道这称呼是从哪传出来的,便也听这任之了。
反正这两年她大部分时间都要跟贾母演一回祖孙情深,这种事情毛毛雨了。
不过随着年纪的增长,绯歌其实已经在考虑离开荣国府的时间了。因此就算现在叫她‘园长’,她都无所谓。
你们高兴就好啦~
成了荣国府的堂姑娘,身边自然不能再只有小红一个丫头。王夫人提起时,绯歌便又将跟小红处的极好的茜雪要到了身边。
荣国府就一个叫茜雪的丫头,又是在荣庆堂侍候。绯歌想着与其将来因为一碗茶被人打发出去,还不如这会儿子要到她身边呢。
再一个,茜雪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叔爷爷还是东府里的那个焦大。要到身边来也算积德行善了。
不过说起这个焦大,绯歌就不得不提一句,凤姐儿主理宁国府后,像焦大这样的老人就被凤姐儿打发到城外道观侍候贾敬去了。虽然是打发出府,但对于焦大来说,也算是一件幸事。
至于其他侍候的小丫头,绯歌仍是没要,只说住在老太太的跟前,一院子的丫头,哪个不能支使。贾母和王夫人听罢也没再劝。
上个月,贾敏仍旧一如原著中写的那样病逝了。荣国府这边收到消息后,绯歌也一如当年跟甄士隐夫妇约量过的那般,在这个时间里央求了贾母随船去接黛玉,顺便祭拜苏家先祖。
原著中袭人回家都有自己的排面,绯歌这个‘堂姑娘’远行又怎么可能比不过她。
于是这一次,绯歌借着出‘公差’的机会正经带着几个贾家她觉得不错的妹纸出来玩了。
可惜鹦哥儿要贴身侍候老太太,只鸳鸯跟着出来了。
此行刨出那些原本就定下的三等仆妇和几个小丫头外,这一次下扬州还有荣国府的四小花:鸳鸯,晴雯,茜雪和小红。
荣国府的管事媳妇林之孝家的,以及带队的管事林之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