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说:“公子把正妻降为妾。”
吕雉微微一笑:“公子有几位妾?”
“三位。”
“我要进了曹府,就正好捉对吵架了。”
“小姐放心,您过去就是元配正室,没人敢顶您嘴。”
“这是公子的主意还是县令大人的主意?”
“回禀小姐,是公子对小姐一见钟情。”
“哦,是公子的主意了?”
“正是。”
吕雉又微微一笑:“那公子的孩子如何安置?”
来人说:“都贬为庶出。”
“以前是嫡出的,现在因我沦为庶出,他们就这么心甘情愿?”
“有公子在,由不得他们的心愿。”
吕雉点点头:“现在的元配正室生儿子了吗?”
“有两位公子。”
吕雉暗叹:生了两个儿子,都保不住自己的正妻位置,这曹公子是怎么一位这山看着那山高的薄情人呐。
于是向来人说,自己需要好好思量一下。
曹家试探说媒的人走后,吕媪就悄悄过来打探消息:“能嫁进县令的门,你有什么想法?我倒是多看了那曹公子几眼,长得还蛮不错,家世又好,正好门当户对。”
吕雉说:“这位公子长得是不错,但靠不住。咱们吕家要是一直是商贾大户,与他曹家势均力敌还行,要哪一天,咱吕家衰退式微,我就是他现在正妻的命运了。”
吕媪思量了一下:“你说的是将来中的万一,凭咱们的家势,一代之间是衰不了的。你倒不用担心这个,只担心他能不能对你真心好就行了。”
吕雉摇摇头:“娘亲生了四个孩子,才赢得爹一生的敬重,您除了母凭子贵,也有爹的良心在。但这曹公子未必有爹的这份真性情,他的元配已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且能赶糟糠之妻下堂,沦为妾,说明他对孩子的感情也没那么真。一个家庭,为首的男人没有真情,为钱财或美色朝三暮四,娘觉得我如何能在他四个妾中站稳脚呢?而且还有那两个做过嫡子的儿子,即使正妻能一时忍气吞声,也不保他们将来不为他们的母亲翻身。我以后的安稳又在哪里?”
吕媪一听,也叹息了一声,“说的也是,我还觉得你年龄这么大了,还有县令的儿子娶咱当正妻,是老天爷开眼呢。”
“娘,凡事有有利的一面,就有不利。但这门亲事,还是算了吧。我们不破坏一个家庭原有的秩序,就也少了一份罪孽。”
(额外补充说明:中国古代社会,虽男性可以同时拥有不止一个女性,但在婚姻制度上却恪守一夫一妻制(或者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作为元配,要明媒正娶,相当于家里的主母;根据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是有权决定整个家庭甚至家族内部各种安排的。
而妾,自古属贱流,像物品一样,可以是随正妻来的陪嫁丫头,也可以是买卖或交换来的;在奴隶社会,就是奴隶的女儿,供男主人随意使用;在封建社会,是穷人家的女孩,走进富裕家庭的另一种方式,但只能在正妻手下做事,低人一等;在战争时期,就是抢来的女人,属奴婢之列。
在某些朝代,甚至明媒正娶一个妾或妻亡故后把妾扶正都属违法,目的就是要严格区分妻与妾的不同社会地位与利益,且禁止妾上位,以防止妾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为不端伤害主母,从而保护一夫一妻制的平稳运行。所以,同样与男人同床共枕和生儿育女,妻与妾,在古代是尊卑差别很大的职位。
为什么要维护这种妻妾差别?其实是男人要想维护男权制度,必须要维护这种女性之间的差异。古代社会物资并不太丰富,上层社会一般会以联姻的方式保护家庭的物质利益和其他权利,所以一般父母会在儿女小时候就因为家族利益早早就把下一代的婚姻定了,好处是强强联合,甚至能提前预支姻亲关系带来的收益。所以这种婚姻关系必须牢不可破。
但万一小儿女长大后,男孩不喜欢女孩怎么办?特别是你家又预支了姻亲带来的好处。那就更得保护正妻的地位,无论你喜不喜欢,娶进来,她就是元配、正妻、主母,有制度甚至律法保护她在这个家庭的所有权益;你要是真心喜欢别的女孩,为了保护男人的□□利,当然可以纳(是纳,不是娶)进来,但只能成为妾,受正妻元配的支配。
妾生的孩子,在制度上也是庶出,在家庭财富和权利继承上均不可与元配正妻的子女相提并论。这就是古代社会子为母贵和母为子贵互为支撑的伦理制度。
维护这个制度有什么好处?好处是,在古代互相算计的上层社会各阶层中,你的父母都活得相当辛苦和不易,当你还是幼小或弱冠少年的时候,就可以与你家门当户对的另一家庭联合起来,为你的家族兴旺和将来你的人生顺遂开始铺路。
但男人生性善变,又天性薄情,专一地喜欢更年轻的女子,你在20岁时利用完了女方的家势和权势,在50岁时又嫌弃人家,再取一年轻的,又生儿子,这母子一撒娇,就把原来的元配撤了,改立年轻的——会出现什么后果?
后果是,有女儿的高门大户不会再愿意把女儿嫁给同龄的家庭阶层的男子,也不会把自家的家势和权势让你年轻时借用,因为无法保证将来你儿子一旦羽翼丰满就赶糟妻下堂,扶年轻的上位。
也就是,上层社会的男性家族,将无法有效利用婚姻关系中的强强联合,来为自己获利或互相获利。这是整个上层社会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能允许出现的。所以,上层社会一定是全方位来维护一夫一妻制度,来保证自己的阶层获利。这就是曹县令之子以正妻位置来吸引吕家千金的原因。)